【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可以改变大脑传统的思维习惯,使用时应该遵循多样化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新型思维方式;学习效率;三维目标;学习笔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并积极开展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究,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来使学生经历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重点。其中情景图片教学在新教材中得到大量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图片就有二十几张),这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有很大帮助。作为图式教学的主要措施“思维导图”在世界各国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果,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加丰富和发展,使化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学生学习化学课的方式和态度,情感和兴趣等方面有了新的起色 二、思维导图与化学问题解决的关系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21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放射性思考的新型思维方式。在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无论是获得某种知识还是解决某种问题,人们往往沿着惯性和线性思维方法,从而限制了思维的拓展,而不适应现代多元化知识体系思维整合的需求。思维导图运用放射性思维方式,将获得知识过程与解决问题过程转换为知识的核心概念,是以关键问题为中心,借助联想思维技巧来实现全方位的解决知识概念和全面系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在智力资源。思考者将核心要点集中于图形的中央主题中,从主题的主干向四周发射,形成众多的分支,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主题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这样,使它完全符合头脑风暴法理论和大脑思维方法论。 2.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约翰,斯通提出化学问题解决过程的表征的三个不同水平:宏观水平表征、微观水平表征和符号水平表征。从宏观到微观的表征,从具体到抽象的符号表征,反映了具体者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关系到能否解决该化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表征和认识,经过分析建立解决问题的初步模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整理大量零散的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梳理、拓展、形成知识的网络,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而思维导图可以充当思维建构的脚手架,在问题解决中引导思维的方向。这种过程促进了学习者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放射状的思维表达方式使学习者多角度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其通过各项表征和多策约地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尝试,除了教师自己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引导他们掌握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法和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并不难,首先:确定中央主题及下一主题。其次:用不同颜色的曲线连接各级主题;另外,在制作时要尽量多地用图来反映主题或关键字。一幅图画抵得上上千个词汇,它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大脑更加兴奋,同时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线条和头像,达到符合大脑容易识别的信息。 学习制作思维导图时,应鼓励学生不拘一格,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具备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才会对个人有更大帮助,并能更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热情,这一点恰好符合化学学科点多、面广、知识零乱的特点。 四、思维导图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探讨、课后总结的三个阶段。如何让学生学习有意义,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如何让大量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的信息?在增加学习者知识的同时、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获得创新的快乐。作为整理加工信息的工具—思维导图正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 (一)课前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已有知识。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每节内容时,圈选出关键词,并用关键词绘制出简单的思维导图,通过制图来明确目标,使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好阅读内容的重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1)能从书中找到关键信息来制作思维导图,知道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向。 (2)思维比较拘束于教材,没能展开更多的思考,只局限于方程式。 (3)本节重点,难点是对氯水成分的讨论与思考,但图中未体现,重点,难点把握不当。 (二)课中 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能够持续集中听课的时间约为15~20分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来作笔记引导学生听课,节约时间来思考。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式笔记最大让学生注意力跟随教师讲课思路,通过关键词和不同颜色的线条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听课效率,同时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课下交流和讨论,学生个性化得以体现和发展。 (三)课后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加深理解和记忆,尽量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在复习课中抽取几幅典型的作品,讨论完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 将思维导图引入课题,为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形象化、系统化、联系性的理解和记忆,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和课堂参与能力。总之,正确利用好思维导图这一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有助于知识的触类旁通,当然也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视野的拓宽。 (四)课余 随着“思维导图”式的学习和掌握,学生渐渐制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试着让课代表展示其中的优秀作品,这无形中为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创建了一个平台,在班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思维导图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法的尝试,觉得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掌握了一种学习策略,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思维导图”式学习正好迎合这一理念。但我们要防止滥用或流于形式,在应用时要选择适合的内容,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2 [2](英)东尼.博赞,巴刊.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6 [4]沈伟韧.化学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6,5 |